前言: 2013年開年不久,傳來英國老牌唱片零售商HMV進入申請破產程序的消息,成了世界音像業的震撼性新聞。 |
![]() |
2013年開年不久,傳來英國老牌唱片零售商HMV進入申請破產程序的消息,成了世界音像業的震撼性新聞。
作為全球最大的娛樂制品銷售連鎖企業,HMV一直是全球音樂銷售行業景氣度的晴雨表。它從1996年75周年慶時在世界各地擁有300多家唱片店,到如今逼近“絕唱”,由此也引發了業界關于“傳統音像銷售業是否必死”,以及連帶而來的“實體唱片時代是否終結”的議論。有意思的是,在記者相關采訪中,對于之前國內業界較為流行的“全球音像業走向衰亡”一說,又有完全不同的新解。種種跡象表明,國際實體唱片業(不含線上產值)的業績在2012年迎來強勁反彈。與之相比,音像業傳統銷售渠道則加速衰落。
傳統銷售須“移步換形”
環球DG唱片中國區原古典唱片營銷負責人李向榮認為,靠門店式經營這一主宰了世界音像制品銷售業近一個世紀的方式,已難以支撐行業利潤與成本之差。數字音樂、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越來越細分的市場,都在邊緣化著實體店的“主角”地位。“在上海也是一樣,九龍音像原來在市中心開過三家門店,現在只剩上音附近一家;原來上海中圖在延安路那么好市口的音像店里,人頭攢動,實體唱片最受膜拜的時候甚至會排起‘拷帶’的長隊,現在,改了地段后只能作為書店的經營項目之一。在國內,基本上已經沒有敢單一化經營音像制片銷售的門店了,只能在類似書城的空間里設一角銷售。”
傳統銷售業就沒有生路了嗎?東方廣播公司動感101DJ羅毅認為,盡管唱片賣不動了,但是轉過頭去看iTunes的下載量還是非常驚人,數碼作為新的介質的出現,使得音樂的傳播速度和效果更加神速和便捷。李向榮也提出,傳統銷售業的“免死牌”其實抓在自己手上,“比如從傳統銷售渠道向符合當代人生活方式變化的網上銷售等方式轉移。國內的亞馬遜、卓越、當當等公司的唱片網價,因為沒有實體渠道所需要的層層中間環節、房租等成本,價格上極有競爭力,實體唱片照樣可以銷售得風生水起。”
實體音像業時代并未終結
HMV的“申破”,是否一并宣告著全球實體音像業時代的終結?上海新匯文化娛樂(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臧彥斌向記者表示:“這是錯覺,國內外對唱片業的冷熱感受完全不同。世界實體唱片業非但沒有終結的跡象,而且正在回升。”
他提出,國內不少媒體對于HMV“申破”新聞的過度解讀,混淆了實體唱片產業和實體音像銷售業這兩個概念。連續6年蒞臨戛納音樂節這一世界著名音像業、唱片業機構和巨子云集的盛會,他的最深感受是,世界唱片業曾經歷節節下滑,但近年西方主要音樂生產大國均出現了觸底反彈。“尤其是2012年,日本實體唱片業產值同比增長了10%;德國走出谷底出現了反彈;美國近年還在不斷增長。究其原因,主要是完善的版權保護和對實體唱片業的文化尊重,成了實體唱片業走出谷底的強有力推手。”
他舉例說,在歐美國家不能免費下載音樂,對于傳統唱片業又推出出于文化戰略高度的扶植舉措,也提供了消費者更為多元的消費選擇——即網上下載也要付費。而網上購買唱片盡管需要付費,卻能夠獲得實體唱片,所以,消費者對于實體唱片的購買力非但沒有被新的平臺取代,反而上升了。“當然,線上音樂的版權所得對于傳統唱片業的回哺,也讓一切正在變得好起來。”
他同時指出,關于銷售渠道的變革正在進行。“比如西方不少實體營銷機構正在通過發展網絡店,包括搭車舉辦演唱會銷售唱片,獲得新的業績拓展機會。一家法國公司告訴我,它們最近引進了一支俄羅斯樂團,連帶著芭蕾舞團在全法巡演,僅僅幾場演出,通過現場唱片銷售就賣出30萬張唱片制品,這是個令人咋舌的數字。”他認為,如果能變被動為主動,原創和產權保護并重,同時整合和拓展渠道,那么,實體音像業就不會逝去。
更多相關: 音響
文章來源:音響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