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較于近幾年因市場大爆發而紛紛成立的耳機品牌,四處充斥著多到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各類型耳機,德國大廠Beyerdynamic便顯得彌足珍貴了,它成立于1924年,產品以和聲音有關的專業電子產品為主,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家用與專業的耳機及麥克風,還包括飛行員與電視播報員用的耳機系統、會議系統與口譯設備等,并堅持在德國制造生產,可說是血統純正的德國工藝產品。 |
![]() |
相較于近幾年因市場大爆發而紛紛成立的耳機品牌,四處充斥著多到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各類型耳機,德國大廠Beyerdynamic便顯得彌足珍貴了,它成立于1924年,產品以和聲音有關的專業電子產品為主,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家用與專業的耳機及麥克風,還包括飛行員與電視播報員用的耳機系統、會議系統與口譯設備等,并堅持在德國制造生產,可說是血統純正的德國工藝產品。
采用旗艦T1的Tesla技術
德國人做事真的是一板一眼,從Beyerdynamic原廠網站可以發現,光在耳機這個類別,便以用途細分了許多個分類,像是家用、隨身、多媒體、錄音室、DJ 、廣播電視…等,功能不一而足,這款T 90開放式耳機則是歸類在家用(at home)。我另外也在錄音室這個分類查了一下,沒看見T 90,這就表示T 90這Beyerdynamic的最新產品,是純粹為了家庭使用而開發的耳機,光從這點,就可以大致猜到它的聲音走向,是以舒適聆聽為主,而非鑒聽為訴求。
據T90的資料表示,這是Beyerdynamic第一次把它們特有的「Tesla技術」(Tesla technology)運用在開放式耳機身上,讓T 90能夠兼有封閉式耳機的聽感,以及開放式耳機的透明度。什么是Tesla技術?簡單地說,就是讓耳機單體的音圈具有更高磁通密度的一種技術。tesla是磁通密度的單位,磁通密度越高,表示音圈由電生磁的效率越好,亦即同樣能量下對單體的控制力越好,換個說法就是你的耳擴驅動力變得更好了,細節更豐富,而且失真更低。Beyerdynamic表示,一般耳機音圈的磁通密度要達到1 tesla已是非常困難,但Tesla技術讓它們家的耳機的磁通密度可達1 tesla以上,例如其旗艦T 1就有1.2 tesla。
沒有壓力的好聽
我說T90是以舒適聆聽為訴求,那可是有所本。一方面是它一聽就會讓人覺得好聽,覺得沒有壓力,二方面是我擁有Beyerdynamic的DT 990 Pro鑒聽耳機好多年了,只要聽T 90三秒就知道它是完全不同走向的東西。在我的經驗里,Beyerdynamic耳機的特性是非常開闊,極為均衡,高低音兩端拉得很開,而且非常耐操,耐得住大音壓,在極大聲時仍非常均衡,我在T 90身上不僅也找到了這些優點,還發現T 90多了一些溫暖、柔順和甜美,讓人一聽就喜歡。
聆聽T 90的這些時日里,我發現T 90是RR唱片的最佳詮釋者。以RR的HRx高解析母帶測試片為例,T 90用一種很輕松的姿態向高低兩端延伸,然后高、低頻很自然地消散,所以好似沒有止盡的延伸感,聽感非常輕松。T 90的高頻不僅豐富,光澤鮮麗,而且細碎的質地極為纖細,像是弦樂嘶嘶的摩擦、銅鈸灑了滿天、鈴鼓三角鐵細微又清晰…等的細小聲音,讓畫面十分豐富。至于T 90的高頻會不會過量或聒噪?我想,搭配的耳擴挺重要,如果你的耳擴有刻意強調高頻表現,加了T 90可能就會過頭,聽久會吃力。我聆聽時配的耳擴是電光火石的Bobby,它有很好的質地,因此T 90的豐富高頻也顯得很平順,很舒暢,不噪也沒壓力,可以長久聆聽。
大音量非常爽快
低頻又是如何呢?以HRx測試片第3軌柴可夫斯基《Hopak from Mazzepa》為例,低頻的規模感真是巨大,又沉、又快,厚度恰當又有透明感,而且層次與輪廓都非常清晰,完全不糊。每一個頻段都顯得充實而飽滿,因此T 90呈現的交響樂規模自然就很有秩序,很均衡。聽這張測試片時請記得把音量開大(其實你不自覺便會開大聲),大音量非常爽,你很難抵擋這樣的吸引力,這耳機就適合這樣聽。第7軌Gottschalk的《Suis Moi ! Caprice》鋼琴曲,我聽到很干凈、很通透的鋼琴音粒,水分也豐富,帶一點濃的感覺,厚度也是恰到好處,又不失優異透明度。整體音像比例仍舊非常均衡,下盤的規模感大的好自然。這樣的聲音很是吸引人,所以Beyerdynamic把T 90放在家用類別真是在適合不過,比較起來,我實在不太想聽DT 990 Pro了。不過,嚴格說起來,T 90的音色有點太干凈、太滑順、太純粹了,少了一些質地紋理,比較容易聽膩。
讓人不由自主地喜愛上它
接著聽個老錄音,是John Coltrane的「Crescent」專輯,編制是他與貝斯、鼓的爵士三重奏。與我手邊的AKG 702相較,T 90的音場稍微近一點,音像比較大,但音像也比較平一點,實體感較弱,或許也因為如此,T 90的音場分離度、層次與定位也非強項。另外,薩克斯風的音色偏于圓潤柔滑,似乎是可以再干一點,再凝聚一點,聽起來會更有味道。再來是Rudolf Koelman演奏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盡顯T 90的豐富細節,小提琴弓弦交錯的變化萬千,還包括殘響余音都沒放過,真是過癮,重點是,T 90的小提琴飆奏也沒什么壓力,因為線條非常滑順,富于光澤,沒火氣,又兼具甜美。不足之處就是音像較大,會覺得位置沒這么明確罷了。
最后我聽了Herbie Hancock的River (The Joni Letters)專輯,無壓力的開放感受再度涌現。T 90的低頻沉著、清晰,充滿彈跳感;高頻則輕柔多汁,滑順又滿是光彩;音像飽滿而帶點肉感,又肉的恰到好處。T 90就有這樣的本事,讓全頻段的細節都能不帶壓力的展現,也讓人不由自主地喜愛上它。
器材規格
形式:開放式耳罩耳機
頻率響應:5 Hz ~ 40 kHz
阻抗:250歐姆
最大音壓:125 dB (200 mW / 500 Hz)
插頭:3.5 mm(隨附6.3 mm轉接頭)
線材:3米,不可換線
重量:350 g(不含線材)
建議售價:19,000元新臺幣
更多相關: 音響
關于拜亞動力
提起拜亞麥克風、耳筒和其他音頻產品,專業音響圈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老一代的音響專家們對于拜亞麥克風(過去中文譯名為拜爾麥克風)更是情有獨鐘,因為在50年前,拜亞麥克風幾乎壟斷了全世界的麥克風市場,從誕生至今,拜亞公司都一直在生產世界上最昂貴的麥克風,所以可以這樣說,拜亞意味著高品位和高質量。
拜亞動力(Beyerdynamic)公司位于德國西南部的海爾布隆市,它誕生于1924年,是一個具有86年生產歷史的世界著名麥克風生產廠家,現有員工二百五十余名,公司的管理部門包括國際市場部、技術開發部、生產部、檢測與質量監督部以及儲運部等多個部門。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還有一個技工學校,歸公司教育部管理,所有學員必須經過三年的專門培訓,才能上崗工作。
麥克風是音響系統的第一個環節,也是一個最重要的環節,人們能否獲得原汁原味的聲音主要取決于麥克風拾音特性,如果麥克風拾取的聲音信號不理想,用什么樣的聲音處理設備進行改善也將無濟于事。 高質量的產品與高新技術的緊密結合是拜亞刻意追求的目標,從1925年生產第一只麥克風及音頻產品開始至今,拜亞的產品一直處于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早在1937年,拜亞就開發出了高質量的DT48耳筒,其頻帶寬度竟然達到了16赫茲至20千赫茲,對于在30年代的技術條件來說,這個指標根本令人難以想象,該耳筒當時叫柏林(Berlin)牌,由于極寬的頻帶和優秀的聲音解析力,使得德軍情報部門和蓋世太保用這個耳筒偵聽到了其他耳筒根本無法辨別的聲音,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
1996年,德國拜亞公司在世界上率先開發并生產了性能優異的MCD系列專業數字麥克風,該數字麥克風的問世,給人們奉獻了更加自然率真且質量優異的聲音,標志著音響技術在數字化方面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拜亞公司專為MCD數字麥克風研制了大直徑金箔振膜,它利用了黃金材料的延展性、化學穩定性和聲音的忠實性,使數字麥克風的拾振系統在保真度、動態范圍、穩定性以及耐久性等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前所未有的水平,僅從這一點上看,數字麥克風在第一步的拾音方面就已經占有一定優勢了。該數字麥克風拾取的最大聲壓級最大可以達到人耳的痛閾(150分貝)以上,最小聲壓級低于人的最低可聞閾,其本底噪聲根本無法用人耳察覺。1998年,在國際音頻工程協會(AES)阿姆斯特丹會議上,拜亞發明的數字幻象電源和控制模式已經成為了數字麥克風系統的國際標準,任何廠家生產的數字麥克風都必須要遵照這個標準。
拜亞目前的產品分為會議產品系列、音樂及演出系列、廣播錄音系列、消費品產品系列。具體包括動圈麥克風、電容麥克風、無線麥克風、數字麥克風、耳筒、會議系統以及自動調音臺等多種產品,其產品遍布世界各地,絕大多數的演員和國家元首都使用過拜亞的產品,這從一個側面上也證明了拜亞動力的無窮魅力。
文章來源:音響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