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等科學家致力于尋找更好的拾取聲音的辦法,以用于改進當時的最新發明——電話。期間他們發明了液體麥克風和碳粒麥克風,這些麥克風效果并不理想,只是勉強能夠使用。直到1876年,埃米爾•貝林納發明了碳精電極麥克風,這個外形好似小鼓的裝置比液體麥克風和碳粒麥克風的設計更為實用,并且打動了貝爾,使其最后用5萬美元(相當于現在的110萬美元)從貝林納手里買下了這項專利,將碳精電極麥克風用在他的電話原型上,以提高拾音效果。
1923年,著名的科學家Walter Schottky (沃爾特•肖特基)和他的朋友發明了鋁帶式麥克風,也叫帶式麥克風。這項專利塵封8年后,在1931年, 由Harry F. Olson和 Frank Massa首先取得了商品化的心形指向的鋁帶麥克風專利。美國無線電公司(RCA)于1931年生產了鋁帶式麥克風的第一個商業產品:RCA PB-31型麥克風,并于1932年推出了PB-31的后繼機型44A。
鋁帶式麥克風構造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使用的RCA 44系列鋁帶式麥克風
帶式麥克風,結構很簡單,把一片振膜放置在恒磁場中,和動圈話筒一樣,振膜被聲音驅動,導體切割磁力線,產生相應電信號,從而完成聲—電轉換,不同的是,鋁帶式麥克風的振膜本身就是導體制成 ,通常為2μM左右厚度的鋁箔,這也是它名稱的由來。在1944年巴黎解放后不久,記者珍妮特•弗蘭納錄制巴黎播放的廣播節目《Listen: The Women》時使用的就是是RCA 77帶式麥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