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萬元級監聽都有什么基本素質?音樂人可能已經習以為常,DSP分頻和效果器、D類功放、數字接口、網絡 (控制) 接口、遙控器?不過你可能不知道,有款音箱 20 年前就做到了,而且還帶LCD和電腦控制軟件。它就是:丹拿AIR系列,業內公認的 DSP監聽鼻祖。AIR系列幾乎領先行業十年,但“前浪”總會遇到時代的局限——AIR的型號分為主/副兩種,副音箱通過網線連接主箱 (5.1 系統需 3 只主箱),主箱通過網線連接電腦進行控制,這條線還是特制的,如果這根線不慎弄丟,那麻煩就大了。
2016年丹拿忍痛停產 AIR 系列,說是要研發”下一代 DSP 監聽“,繼任者在 3 年后終于來了——全新”核心“ Core 系列。2019 年初,Core 7 和 Core 59兩個型號率先上市,2020年初丹拿繼續發布 Core 47和Core Sub,目前全系列有四大型號,今年都將會在國內上市。
之前丹拿監聽的命名都是大寫 (縮寫),主監聽M系列源自設計師Munro、BM系列是Broadcast&Mixing、AIR是Advanced Intelligent Reference、LYD是丹麥語”Sound“之意,不過“Core”并不是英文縮寫,這種命名也是丹拿的首次。丹拿的新“核心”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新想法和理念,下面我們開始評測。
到了這個價位,討論頻響的意義不大。如果不看超低頻 (這個比較明顯),各家的頻響差距可能也就 ±1dB,因此如果試聽曲的聲部少,各家聽起來都很接近。但如果聲部多起來Core 7 和 59 會特別清晰。
很多監聽是通過“靠前”或者“干音”來做到這一點,也就是“挑錯式監聽”,高端監聽也因此分為兩大派:挑錯派和“自然派”,不過 Core 不屬于任何一派:清晰的同時還能深遠細膩,既能準確挑錯,也能自然聆聽。不知道丹拿是怎么做到的,但無疑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確保各流程的低失真、低底噪、少干預。
官方視頻里,設計總監 Steven 把自己比喻成“玻璃清潔工”,從信號輸入到輸出有很多塊“玻璃”,如果每塊玻璃都有一點灰,加起來就會變得模糊,他的任務就是“確保每塊玻璃盡可能干凈”。
海量功率有何不一樣?Core 系列的功率創造了業內的新紀錄。同價位上,真力 8331A 是 36 + 36 + 72W、ADAM S2V 是 300 + 50W、JBL 708P 是 250 + 250W,而 Core 7 的 750W 比 8331A 高出五倍多,比第二名的 708P 還高了 50% 。確實 Core 7低頻下潛很出色,不過大功率并非意味著“更猛”,而是更穩定, 更“線性”。隨著音量的增加,通常音箱頻響的兩頭(超高頻和超低頻)會出現衰減,高音頭方面無法在大振幅 (音量) 時保持細膩、而此時低音單元的阻力太大也會“推不動”
我們測試了 Core 7 不同聲壓的表現,在 95dBSPL 超大聲壓時,頻響與 75dBSPL 幾乎一致。高頻曲線沒有半點影響、超低頻有輕微衰減——下潛只少了 1 ~ 2Hz,感覺加個炮都可以做室內擴聲。這光有大功率還不行,對單元的沖程、磁體強度和振膜材料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官方視頻里,丹拿對此進行了反思:“現在錄音棚都有專門的系統控制器,可以更細致的處理 EQ 和 Delay,之前 AIR 系列的很多功能,其實用戶已經不需要了。用戶希望用專門的控制器,而不是用音箱本身來控制,所以我們決定化繁為簡!
實現這種“簡單”并不簡單,評測篇幅有限,很多細節我們沒有提,例如數字輸入可以監測采樣率并自動匹配時鐘,不改變原始采樣率 (主流方式是統一轉換成 192kHz,丹拿希望減少一次處理)。如果對數字精度要求更高,Core 還配備了 Word Clock ——我從未在音箱上見過這個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