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東北和西北邊陲已經下過入冬的第一場雪的時候,廣東的11月依然是驕陽似火的初秋,但再火的天氣也火不過11月15日在陽江“世界音響博物館”內舉行的一次別出心裁的活動——華山論劍,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駕馭六大國際頂級品牌音箱。由世界音響博物館和力高音響主辦的這場活動一連兩天在博物館內進行,首日活動邀請了國內4家音響傳媒的音響評論員,在博物館的大試音室內舉行媒體專場試聽會,次日在俱樂部的演示廳舉行了面向發燒友的產品介紹音樂欣賞會。
大家都明白,通常品牌代理商演示器材只會搭配自家代理的品牌,據我所知,在此之前跨越7個頂級品牌音箱同一環境同期的搭配試聽并無先例,因此這次活動也算是開拓了行業的先河。當然活動能夠順利舉行是有先決條件的,這是因為世界音響博物館的豐富藏品,才成就了這番壯舉,在此也順便感謝博物館的主人李積回先生對行業所作的貢獻。假如沒有李先生20年來從一位普通的音響發燒友漸漸發展至創辦“博物館”那份孜孜不倦的熱情,哪來的條件讓我們可以如此暢快淋漓地聽遍天下銘器呢。原本的活動計劃是用捷克KR Audio 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搭配6對頂級品牌音箱的,這6對音箱分別是美國JBL 66000、日本TAD 2401、法國FOCAL Grand Utopia(第一代烏托邦)、美國Wilson威信MAXX、德國TIDAL泰斗Contriva、丹麥Dynaudio丹拿Evidence(大證據)。但活動的高潮發生了一個插曲,由于主辦方和媒體老師們都聽不亦悅乎,于是從試音室旁邊的展廳中搬來英國TANNOY天朗Westminster西敏寺,讓6款搭配變成了7款,所以才有了標題的“駕馭七大國際頂級品牌音箱”。
從頭開始認識KR Audio
來自捷克的KR Audio是當之無愧的電子管專家,KR其實是創始人姓名Riccardo Kron的縮寫,KR Audio是當前歐洲少數依然投入研發和自主生產音頻用電子管的廠家,所生產的電子管深受資深膽機玩家喜愛。Ricardo Kron的祖父Bela Kron,在一次大戰后舉家離開匈牙利布達佩斯,來到意大利米蘭開設匈牙利餐廳。當時Ricardo的父親在學習小提琴,他的兩個堂兄弟,Andreus學醫,Adalbert則是西門子的首席工程師,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有很好的成就。年少時的Ricardo在校成績不錯,有很好的機會跟隨Andreus學醫,不過他在學校決定修習科學,想走Adalbert的路途。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各種軍用零件如真空管都可以在許多倉庫、批發商、跳蚤市場取得,與友人一起搜集電子管和收音機,再拿到舊貨市場販賣,因此一邊賺錢的同時也培養出了對電子管和音響的興趣。而且戰后各種重建如火如荼進行,對電子與工程專業的需求非常大,顯然Ricardo的選擇是對的。
1952年,Ricardo的教授帶他去著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的居所安裝Leak電子管功放。指揮大師說聲音很好,Ricardo卻清楚地知道音響重播出來的聲音和現場演奏或演唱仍有差距,問題當然是出在重播的音響還不夠好,因此那時他就擬了一些計劃來改進音響,讓聲音的重播更為理想。然而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距離的,Ricardo到了一家生產電子管、收音機、電視機的公司工作,雖然他熱愛這份工作,但一直以來想自己設計電子管及功放的夢想就因忙碌的工作而無暇實現。Ricardo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工作上,直到某一天,他幾乎就要從這家公司退休告老了,他在舊貨市場遇到一個名叫Alesa Vaic的捷克年輕人,他販售的古董真空管從來沒見過,簡直就是遇到寶庫。
Alesa Vaic是捷克電子管史上的傳奇人物,1988年他從捷克技術大學畢業后成立了VaicValve公司,一開始和兩位Tesla的工程師復刻歐洲古典管(后來Tesla分成捷克與斯洛伐克二家公司,后者以JJ Electronic品牌仍在生產電子管),工廠就是Tesla的開發實驗室。1994年底,他發表了VV30B高性能管,號稱在物理特性上贏過WE300B甚多。Ricardo與Alesa一拍即合,由Ricardo引入瑞士一家公司注資聯合成立VaicValv AG公司,陸續開發出屏耗與輸出功率更大的VV50B與VVS2B等管。不過合作關系并沒有維持很久,兩人不久后便拆伙,Ricardo自己成立KR-Enterprise,1998年以KR Audio品牌推出自己的產品,首個產品KR-300B是VV300B的后續管,其實就是將VV300B的電極封裝在類似ST-19的新型玻殼,不同形狀的玻殼會帶來不一樣的聲音效果。而且,直熱式三極管300B在上世紀30年代剛出現時,電子管由28個零件組成,但KR改良的版本則復雜得多,零件總共達到128個,這么做都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性能。
全球獨有的超級大膽
KR自始至終都維持手工制作的傳統,所使用的玻殼也都是一根一根地由老練的師傅吹出來。由于工藝的革新,KR電子管可達低于10-8 torr(1torr是標準大氣壓的1/760)的超高真空度,使其內部電子流動更趨完美,也帶來更好的音樂信號放大與音樂重播表現。那時其它東歐品牌的300B每對大概兩、三百美元,而KR Audio的300B將近一千美元一對,原因除了產量極低外,其聲音素質也是值得這個價錢的,因此,對音質極端考究的玩家始終鐘情于KR Audio生產的電子管。有意思的是,KR Audio只生產功率管,目前只生產300B Balloon、300BXLS、842VHD、845、PX25、T-1610、2A3 Clear Glass、300B WE Clone等8個型號的電子管,盡管產量不高,但是質量過硬。
KR Audio T-1610是一支體型堪比212的電子管,比我們常見的“大管”845、805、211等等都要大上很多,因此即使KR Audio膽機的體型都不小了,但T-1610依然如同定海神針般屹立在機器上,極為壯觀且無法忽視。T-1610為直熱式超線性的音頻高功率三極管,能夠輸出22-45瓦的純A類功率。目前沒有其他管生產商可以生產能夠與T-1610相提并論的音頻電子管,即使有如此大功率輸出的電子管也非真正意義上的音頻用管,而是屬于高頻通訊用管,因此T-1610在音響業界中是獨一無二的。
只有自己才懂得發揮到極致
電子管生產成功后,Riccardo把心思轉向了另一個夢想:功放。他認為自己設計的功放才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家電子管的聲音水平。經過幾年努力,KR開發出Kronzilla,使用的電子管正是自行研發的T-1610。至今,Kronzilla的型號一直在產品目錄上,并且后來衍生出了幾個兄弟型號成為一個旗艦系列,包括立體聲后級、單聲道后級、合并功放等等。
現在KR Audio的老板是位女性——Eunice Kron,她是KR Audio創辦人Riccardo Kron的夫人。Eunice原本是一位醫生,在紐約執業。有次她去意大利度假時遇上了Riccardo,兩人旋即陷入熱戀,Eudice也就此留在了歐洲。后來Riccardo創業,于是兩人一起搬遷到捷克,1999年Riccardo被診斷出罹患癌癥,直到2002年去世。Eunice在丈夫離世后毅然接下KR Audio繼續追逐丈夫的夢想,被業界傳為佳話。這次活動的主角是來自KR Audio旗下的旗艦單聲道后級功放Kronzilla DX,這套功放體型龐大,最引人注目的是機身前端豎立的兩只巨大的T-1610電子管,其雙管并聯具有純A類100W的輸出,在電子管世界里已經是巨無霸般的存在。
在Riccardo去世后,Eudice領導研發團隊繼續將丈夫對追求電子管極致性能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于是KR Audio陸續研發的十多款功放中,最著名的當然是Kronzilla旗艦系列。KR Audio非常懂得如何用不同的線路將T-1610電子管的潛力發揮到淋漓盡致,于是他推出的功放涵蓋了單端、并聯和推挽等方式的線路結構,從2005年開始用在旗艦系列Kronzilla SX功放上,每聲道使只用一只T-1610就可以輸出純甲類50瓦功率;2009推出的Kronzilla DXL單聲道后級每聲道采用4只T-1610做推挽放大,輸出功率150瓦。立體聲設計的Kronzilla SD后級每聲道使用1只T-1610輸出22瓦;同樣是立體聲設計的Kronzilla SX,每聲道也是1只T-1610,但陰極電阻電路被徹底更換,具有自偏壓功能,輸出功率提升為50瓦。單聲道設計的Kronzilla DM,每聲道2只T-1610單端放大,輸出功率70瓦。這次試聽的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每聲道同樣采用2只T-1610做單端并連,輸出功率就達到純A類100瓦。一款T-1610電子管可以玩出如此之多的花樣,KR Auido的工程師真了不起。
讓人意想不到的前石后膽設計
KR Audio的膽機都采用前石后膽混合的獨特設計,一般混合線路設計都是以電子管作前級、后級采用晶體管做功率放大,這樣就能夠兼具電子管的柔美音質和晶體管的速度和力量感。KR Audio卻反其道而行之,前級部分以MOS-FET場效應晶體管做第一級放大,而后級功率放大才采用電子管。KR Audio為什么會這樣做呢?原因之一是KR沒有生產小信號放大管,Riccardo曾表示,如果KR生產小信號管,產品的價格會高得市場難以接受。但市面上的小信號管都無法滿足KR Audio的要求,因此,KR Audio自己研發了聲音比常見小電子管更好的晶體管前級與推動線路。
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機身前面的兩根T-1610三極管非常壯觀,形狀類似三十年代英國產的STC 4212E大型直熱三極管(相當于兩個211),但工作時的燈絲亮度只和211/845相若,不會如212那樣發出炫目亮光。在鏡面不銹鋼底座的映襯下,在昏暗的環境內溫暖舒服的視覺映襯下飄送從美妙的音樂真是一種令人向往的享受。機箱中間的黑色金屬罩里面是電源變壓器,上方安裝了散熱片,其后的黑色屏蔽罩里面是音頻輸出變壓器,長時間工作會達到暖手的溫度,機箱底座二側安置了厚實的散熱片,估計是為整流器和前級的晶體管散熱之用。從輸入級或輸出級,Kronzilla DX都采用甲類放大無負反饋線路架構,而且線路采用最短信號路徑原則設計,能夠得到純凈的聲音。
試聽組合的搭配當然也都是當下頂級的不二之選,包括美國Play Back Design的MPT-8轉盤播放器、MPD-8解碼器,Syrah Music Server流媒體播放器,德國Einstein愛因斯坦The Preamp膽前級等等
在供電方面,器材所使用的電源經過加拿大Torus Power AVR16電源處理器取電,而電源線則全部選擇德國HMS、丹麥Argento、意大利A.R.T.等品牌的頂級型號,信號線分別有丹麥Zensati、Kimber kable金寶、HMS等等,喇叭線則根據不同的音箱作搭配,包括了德國HMS Gran Finale Jubilee、Kimber kable金寶最新的碳纖維系列等等
試聽的幾張唱片,涵蓋了各種類型的音樂元素
難忘的體驗,處處充滿驚喜
1、美國JBL Project EVEREST DD66000
JBL這款Project EVEREST DD66000旗艦監聽音箱,是JBL在創立的第60個年頭推出的,當然也是JBL在60周年最具有代表性的紀念型號。DD66000可以說是JBL旗下一款超越巔峰的完美作品。正面看,DD66000的箱體體積龐大,正面板由25mm厚的MDF板打造,箱體背部彎曲的弧面設計,則使用了兩塊MDF板,這樣的構造增強了箱體剛性,并有效抑制箱體內部駐波。采用三路四單元設計,分別配有兩個口徑為380mm的低音單元、一個口徑100mm的中高音單元和一個25mm口徑的超高音單元。每邊箱體使用兩只15英寸1501AL低音單元,各負責超低32-150Hz及中低150-700Hz的頻響,單元改良自廠方早已成名的1500AL,重新設計了散熱系統,音圈長度增至30.5mm (1500AL為20.3mm),磁體用Alnico 5,每只單元的重量達16公斤,可提供更強大的低頻輸出。而低音振膜懸掛邊使用新開發的EPDM foamed rubber橡膠代替海棉。JBL宣稱此橡膠的密度非常低,與海棉相近,有海棉高順性的聲音特性,卻遠比海棉耐用。中高音號角驅動器476Be則使用了鈹(Beryllium)振膜,直徑4英寸,厚度0.05mm,質量只有2.1g。號角咀設計為半木半玻璃纖維(JBL注冊商標SonoGlass),水平擴散角度100度,負責700-20kHz。超高音驅動器為045Be-1,改良自045Be,同樣采用鈹Be振膜,直徑1英寸,厚度0.04mm, 質量只有0.1g,水平擴散角度60度,負責20k-50kHz的超高頻延伸。
老實講,之前在不同場合多次聽過DD66000,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好像還沒有,換句話說,這么一款鼎鼎大名的旗艦音箱,怎么就沒有表現出足夠的聲音水準呢?這次聽過KR Audio 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的搭配后,我終于明白了,是因為以往的搭配都未能將DD66000的真正面目展現出來,要么推不動兩只15英寸低音單元,令聲音缺乏穩固的地基;要么內力不夠深厚,能驅動喇叭去沒有足夠的阻尼去控制振膜,造成低音出來了卻收不住,聽感無疑是臃腫又模糊的。但這次的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輸出功率也才100W,卻能夠將DD66000推得活色生香,平衡度、驅動力、控制力、動態皆令人信服。這套搭配下DD66000的聲音兩端的延伸寬闊自然,而且從超低到超高都有很好的音質,低頻反應快速、收放自如,爆棚起來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爽快的性格播放《Tutti!》的爆棚管弦樂光輝燦爛、音場層次鮮明、能量充沛,真的有讓人“嗨翻”的感覺。而且,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 DD66000,音質上竟然非常接近中性監聽的風格,能夠毫無保留地反映出唱片錄音的優與劣,比如所謂“發燒人聲”那些夸張的齒音質感和不合理的人工混響等問題暴露無遺,讓人哪怕多聽一秒也不愿意。而播放優秀的錄音,這套組合又能夠將美妙的音樂感染力悉數呈現,比如Chandos名盤《Verdi Variations》,重播這張弦樂四重奏版《茶花女幻想曲》的弦樂,那弓與弦摩擦的質感、琴腔的木頭共鳴感、每把琴的線條形態感均歷歷在目,且光澤鮮活自然。在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的搭配下,DD66000音質之美完全顛覆了以往我們對美國音箱“粗獷”的認知。
2、日本TAD Exclusive Model 2401 Twin
TAD是Technical Audio Devices的縮寫。自1975年開始為專業級揚聲器設定標準,至今,TAD已累積超過30年的技術經驗,被認定能夠重現最高等級聲音的表現,多數全球知名的表演者皆曾在配備TAD技術的專業級錄音室錄制專輯。在專業錄音的技術發展過程中,TAD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TAD自1979年導入美國市場后,不斷地在專業領域錄音世界里擴展其專業鑒聽喇叭的勢力版圖,最大的理由就是TAD至高的音響技術所帶來的高音質。TAD不設限的性能特性,可以具體呈獻錄音師其混錄音制作理念,具卓越的原音再生能力,而且可以正確反映音樂的創作感性。
TAD不僅在錄音室所需的鑒聽喇叭廣獲好評,也開始于演唱會及劇場用喇叭、電影院喇叭等要求最高質量再生能力的特殊專業舞臺中嶄露頭角。現在,TAD已被使用于全球300多個專業場所中,并深獲聲音工程師們的信賴。1975年,TAD計劃開始,由已故Mr. Bart Locanthi擔任技術顧問;1978年,TD-4001在AES展(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發表,TAD單元在美國上市。1979年,Eagles老鷹合唱團在日本的巡回表演全面采用TAD擴聲系統,其高音質表現引起日本及國外市場的注目。1981年,TM-1201單元于日本上市。 以TL-1601、TD-4001單元制作的Exclusive Model 2401 Twin錄音室鑒聽喇叭上市。1983年,TSM-2 EXCLUSIVE Model 2402上市,1997年,研發出TD-1601c、TL-1102、TD-4003、TD-2002,獲得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一流專業錄音室、音樂廳及電影制作專用錄音室所采用。2000年,TAD與知名導演喬治•盧卡斯的Skywalker Sound共同開發“TAD劇院揚聲器系統”,TAD開始著手進行家用揚聲器的開發設計。2002年,TAD在美國CES發表第一套家用揚聲器TAD-M1,2003年,TAD-M1 正式在美國及日本上市。2005年,采用TAD技術的Pioneer旗鑒型號EX系列揚聲器上市。2007年,TAD Reference One(TAD-R1)上市。
雖然總體設計上Model 2401和JBL DD66000有相似之處,均是以錄音室主監聽的用途而設計的,理論上監聽音箱聲音相差不會太大,但在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的驅動下,卻呈現迥異成趣的聲音風格,Model 2401的音質更中性、更直白,但能量感更強,聲音密度感極高,重播趙鵬的嗓音渾厚又溫暖,重播《Angle》前奏的低頻寬厚從容,而中頻監聽味道十足;重播Verdi的弦樂質感鮮明富有光澤和厚度。論中頻的音質,DD66000如同陳年普洱般醇厚順滑,而Model 2401則是六安瓜片的香氣清高、滋味鮮醇。這一點在重播Gary Karr演奏的《日本歌謠》這張專輯時更令人陶醉,那倍大提琴線條感凝聚扎實,低頻延伸自然,偌大的音箱居然能夠在面前隱身了,剩下演奏家在面前傾情舞弓的搖曳身姿。此時我很期待Model 2401重播大部頭爆棚管弦樂的能力了,果然不負所望,大場面的控制力出奇的優秀,管弦樂團層次鮮明,音場開揚自然,爆棚時從容寬厚,完全展現出了大植英次和明尼蘇達管弦樂團這對黃金組合不可估量的實力。
3、法國FOCAL Grand Utopia至尊烏托邦
法國Focal-JMLab勁浪工廠始建于1979年,它的出生地位于法國Saint Etienne圣•艾蒂安,由一位法國資深音響工程師MR.JACOUES MAHUL創辦。這是FOCAL第一代的Grand Utopia至尊烏托邦旗艦音箱,因獨特的設計構思,加上法國原廠制造的質量而FOCAL令迅速聞名國際。
1980年,Focal-JMLab成功開發出一種結合了輕質量、高剛性、高內部阻尼等特性的新型振膜,并取得相關專利,它就是Polykevlar三明治音盆。利用編織Kevlar表面和混合樹脂的空心玻璃微粒子作為夾層核心。這種結構體展現出高剛性、低質量的特性,至于阻尼系數則可藉由核心成份來控制。后來改良演變為“W”振膜,“W”源起于Verre-Verre(Verre即是玻璃的意思),因為“W”形式振膜利用兩層比Kevlar功夫龍更輕且薄的細致玻璃纖維組織,除此之外,泡沫體與玻璃纖維間的分子吸引力也比工夫龍來得更強,所以音盆結構有著穩定的機械性與絕佳剛性,而這種結構也讓振膜中的聲波傳送導速度更為理想,新制作可藉由改變泡沫體厚度來精準控制音盆結構的內部阻尼:泡沫體越厚,阻尼系數就越高。
Focal-JMLab的凹入式振膜高音單元,其介于音圈與振膜的機械界面相當理想,作用力可正切進入振膜,所有能量傳送至振膜,并以聲波輻射而出。依循小型單元的制作原則,內凹式振膜結合中央固定式音圈結構,不僅能提高功率負荷能力,頻率響應也可以下延至中頻音域。由于這優異的延伸響應能力,分頻點便能有充裕空間向下調整,藉以消除來自中高單元的“射束集中效應”。Grand Utopia所采用的TGU高音單元,Tioxid 5的振膜有著與鈦金屬相當的質量與剛性表現,并且卻具備更好的阻尼特性,在僅有5 Microns精密壓制的振膜,Tioxid 5已較原始形式更為輕盈,并且藉由Tioxid 5更高的內部阻尼系數,大幅提升脈沖響應,在沒有金屬音染的問題下,使得聲音更為平順、精確,并且優化了雙磁鐵系統與背波阻尼音室,使得磁束更為集中并且減少漏失,間隙中可產生高達1.5 Tesla的磁力強度,再經由特殊結構將背波能量引至充滿吸音物質的后方音室,振膜背波將被有效抑制。如此一來,成就了一只具備延伸低頻響應、極度低失真、深音場的理想高音單元。
通常我們印象中的法國音箱大多具有輕盈、浪漫、爽快的聲音特質,那么搭配膽機的Focal又會如何呢?和前面的兩款監聽風格音箱截然不同的是,Grand Utopia至尊烏托邦的頻寬更廣闊,而且中頻的密度沒有那么的濃郁,因而顯得更清晰、更歡快,重播趙鵬居然極具Hi-Fi感,一開聲就抓住耳朵的音響性表現無疑是吸引發燒友的一大亮點。而重播《Angle》開始時前奏的低頻,則顯得比前兩對監聽音箱更為深沉,能量感十足卻不會給人咄咄逼人的氣勢,人聲則顯得細致、冷艷,如同不吃人家煙火的清澈高遠,讓人遐想聯翩。這種風格重播弦樂四重奏更是非常吸引人,弦樂音質華麗感性、飄逸浪漫,如同茉莉花茶香氣般令人身心舒暢。當然了,Grand Utopia的充沛低頻重播Karr的倍大提琴演奏顯得柔韌由于、從容優雅,尤其這套組合所呈現唱片錄音的空氣感尤為充沛,令音樂聽來格外有韻味。Grand Utopia重播《Tutti》更是展現出不一般的優異音響性能,極高的音場透明度和所呈現的豐富層次感,令人有安坐音樂廳前排的感覺,面前的管樂團聲部層次清晰分明,立體感極強。而更爆棚的一段《見龍卸甲》,那清爽、剛勁的各種大小鼓敲擊與人聲吶喊非常震撼。
4、美國Wilson Audio威信MAXX
David Wilson戴維•威信先生1981年設計完成第一對WAMM(Wilson Audio Modular Monitor),及后于1986年美國CES電子產品展銷會中,WAMM 及 WATT首度正式亮相。WAMM 系統是由高、中、低獨立音箱組合而成的大型分體系統,高、中箱體可調整至最佳位置(Wilson Audio專利設計Aspherical Group Delay);并配合電子分音器調至切合各用家聆聽室的最佳效果。
David Wilson 戴維•威信先生不斷追尋研究最高標準揚聲器,并從研究及開發過程中,自家開發最好的聲箱材料:M material(M物料)及 X material(X物料)。M material(M物料)混合陶瓷粉末及丙烯酸樹脂履合纖維物料造價昂貴,是一種性能獨特的高密度合成物料,用于高中頻音箱有優良表現,遠比MDF中密度纖維板有更佳音質。X material(X物料)是Wilson Audio獨自研發的極昂貴的混合樹脂,質地堅硬如金屬,用計算機CNC車床切割也需花很長的工時。X物料應用于低頻音箱部份,阻尼特性極優秀,成本卻是MDF板的14倍。
Wilson Audio深明向有良好經驗的揚聲器單元廠家訂制Wilson高標準單元及自家再改良強化達至適合Wilson Audio的嚴格標準,總好過自行生產,可省卻更多時間。因此MAXX的中音使用Scan Speak的定制品,而內凹振膜高音和W振膜低音單元則來自Focal。Wilson Audio的Crossover分音網絡設計力求精確,選用優良的元件制造,并且控制誤差在±1%范圍內,遠超其他廠商維持在±5% -15%之間的寬容度。而且整個分音網絡安放于防磁的盒子中,有效杜絕外來及單元的磁場干擾。而且MAXX的頂部和背面都安裝了高音單元,通過向空間中擴散聲波的方式營造更佳的空間感表現。
以往我們知道Wilson Audio的音箱并不容易推動,小功率功放壓根無法發揮其巨大的潛力,但搭配得好的話,又能夠展現出極為誘人的聲音魅力。這次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驅動這款4路7單元的MAXX,聲音豐滿厚實,低頻洶涌澎湃卻又不會失控,可見100瓦膽機的控制力令人滿意。尤其重播Double Bass倍大提琴,那溫暖而富有“肉汁”的琴腔共鳴感簡直讓人垂涎,雖然同是采用Focal的低音喇叭,但低音比Focal更顯厚重,這就是Wilson Audio調聲功力最好的體現。而中頻方面,這套組合同樣是以厚為重點,因此重播的人聲也是“有血有肉”的,音質豐厚潤滑,情感豐富引人入勝。來一段爆棚管弦樂來考考控制力和速度感,這套組合顯然要比前面的系統要更穩重一點,爆棚起來淡定從容,音場寬松不拘謹。這套組合重現的弦樂都顯得特別的圓滑,細膩感雖然不如Focal,但勝在質感厚潤,若用古代四大美人來比喻,我覺得KR Audio搭配的威信更像楊貴妃,史書上也記載著她是一位舞蹈高手,還精通胡旋舞,身段飄搖、翻躍如風,她性格婉順、姿質豐艷、擅長歌舞、通曉音律,深得玄宗的百般寵愛。
5、德國TIDAL泰斗Contriva
這款音箱是這次搭配活動中體型最小的一對,按理說這對音箱更適合在30平方米左右的空間發揮,在這次超過60平方米的大試音室中,未聽之前我不禁為TIDAL捏一把汗。Contriva如今已經發展到第二代G2,眼前這對是第一代,但總體設計上是基本一致的,新款改良了喇叭單元,但第一代當年上市時已經是業界最頂尖的水平了。Contriva的箱體采用MDF中密度纖維板,Tidal稱之為HP-MDF,重點是箱體的不同位置厚度并不是一樣的,而是1.5英寸到3英寸不等。厚實的箱體完成之后,Tidal認為剛性還是不夠,所以Tidal在內部設計了Resonance Minimising Design(RMD),也即是加上框架/橫梁補強。這樣的強化設計可以很好地控制箱體內部的諧振,達到更純凈的重播效果。Contriva為3路4單元設計,單元采用德國Accuton專門定制的BCC-Drivers(黑色涂層陶瓷)長沖程單元,包括兩個9英寸黑色涂層陶瓷低音單元、一個7英寸陶瓷中音和1.2英寸鉆石振膜高音。
雖然Contriva并非Tidal中的頂級型號,但包括喇叭單元和分音器在內的元件使用等級也和旗艦無異,比如Silver Cabon電阻、VSF純銅箔電容、Mundorf的大型空芯電感、超低阻抗電感等等,Tidal都是盡可能使用花錢買得到最好的配件。我們幾乎可以據此判斷,Contriva根本就是旗艦的縮小版。設計者Jorn Janzack曾表示,從技術的角度當然并非只用最貴的元件就能有好聲音表現,但通過反復的測試和試聽對比后,最后發現這些昂貴的元件的規格精確性才能滿足他的要求,因此為了讓Tidal的音箱達到極高的工作線性,只能全部采用高質量、低誤差、高耐壓的元件。
雖然是同場中體型最小的音箱,但在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的驅動下,Contriva所展現的能耐可一點都不輸前面的幾位選手,甚至給人的聆聽感覺是很輕松的,低頻的能量和密度也完全足夠撐滿試音室。無論是趙鵬專輯那些夸張低頻和人聲,亦或是Karr那把倍大提琴的沉穩厚實,Contriva的重播都顯得凝神聚氣,音樂一點也不緊繃,倍大提琴的牛筋味十足,琴弦與運弓有適度的張力。但其實,我們已經可以感覺到Contriva的整體音質走的是通透、清晰、快速的風格。而聽Sarah McLachlan演唱的《Angle》更能夠證實這種取向,前奏時的貝斯能量也顯得很龐大,卻沒有出現低頻失控的情況,而是結實凝聚的,收放速度感非常快又穩定從容。與此同時,鋼琴和人聲的重現則同樣細膩、通透、秀氣,中高頻的泛音細節非常之豐富而且清晰,Contriva精確地表現了錄音空間的聲像定位,中央的歌聲,在中央靠后的位置是大提琴,靠左的是鋼琴,通過Contriva可以輕松聽到犀利立體的音像形體,刻畫得惟妙惟肖,沒有任何模糊不清的感受。錄音所收錄的各種細節,幾乎是聽得目不暇給,您越是專注在音樂上,越可以感受到Contriva所呈現的豐富錄音細節。
看似尺寸不大的落地箱,重播《Tutti!》爆棚管弦樂,即使在大音量下,其中的銅管聲部的演奏真的詮釋了什么是火力全開,嘹亮的銅管直上云霄,高亢又有氣勢,卻一點也不吵不噪。Contriva表現的低音弦樂組通透富有層次、定音鼓結實有力,低頻段量感豐富而保留清晰的結像線條,包括小軍鼓和大鑼在內的打擊樂器光澤感令音樂熱鬧氣氛,高潮樂段音場依然穩定,各個聲部的相對位置,讓我們很容易聽到錄音現場的樣貌。總體而言,Contriva的音質屬于清淡、冷靜、細膩的風格,中高頻飄逸高貴,鉆石高音所呈現的美妙質感確實與眾不同,而在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的搭配下,聲音的寬厚感和低音的飽滿感,完全讓人對陶瓷喇叭大為改觀。
6、丹麥Dynaudio Evidence丹拿大證據
Evidence大證據的出場是令人期待又保留一絲擔憂的,期待是因為Dynaudio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光環,加上我們也曾多次聽過這款音箱了,對其超高素質早有定評。擔憂是因為我們都知道Dynaudio的喇叭單元素質很高,但由于采用大音圈的設計,又令Dynaudio給人留下了很難推好的印象,而且大證據全身上下總共8只喇叭單元,只有100W輸出的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能應付嗎?
1977年,德國人Wilfried Erenholz與另兩位伙伴來到丹麥,創立了喇叭制造廠Dynaudio,他們研發的喇叭單元憑藉著優異特性,受到無數喇叭名廠青睞,包括英國PMC、德國MBL、美國Eggleston Works、意大利Sonus Faber、澳洲Duntech等頂尖音箱品牌都不約而同使用Dynaudio的單元,因此迅速風靡Hi-End音響界。在無數音響迷心中,Dynaudio享有著崇高地位。直到今日,Dynaudio名噪一時的高音王T-330D仍是發燒友夢寐以求的經典單元。而MSP振膜低音單元能夠承受驚人的千瓦功率,則讓Dynaudio成為超級喇叭的代名詞。甚至,連Dynaudio的“難推”個性,也成為音響迷津津樂道的話題。在玩家眼中,Dynaudio的難推絕非缺點,而是值得挑戰的目標,因為他們知道,Dynaudio的實力一旦完全解放,聲音表現將會無比迷人。
1999年,Dynaudio推出了旗艦Evidence Master大證據音箱,3音路8單元的復雜設計與高聳造型,立刻在Hi-End圈引起轟動。Dynaudio不但要重新定義最大動態,他們還給自己出了一個近乎不可能的任務,那就是要設計一對“放在任何空間都能表現卓越的音箱”。Dynaudio為了這個理想,耗費16年時間研發,他們藉由分音器設計、獨特的DDC(Dynaudio Directivity Control)對稱式單元排列與雙高音架構,成功將垂直擴散角度控制在常規的聆聽高度范圍內,解決了天花板與地板的反射干擾,讓這對高達2.05米的音箱能適應各種不同的聆聽環境。為了達到這個目標,Evidence Master的分音器共由6塊線路板組成,能夠精確控制每個單元在不同頻率與音壓下的輸出能量和相位,龐大的線路板占滿Evidence Master中間的獨立箱室,設計難度可見一斑。而為了追求極大動態重播,Evidence Master的高、中、低音單元全為量身打造的特別型號,專用高音單元的制造成本竟然是前代高音之王T-330D的十倍以上,可見Dynaudio不計成本追求完美的決心。
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挑戰這么一對巨無霸級的音箱充滿未知數,但實際開聲后的聲音水準之高,令在場各位如釋重負,這套組合所呈現的聲音平衡度、緊密度、動態、速度、分析力、質感、音場立體感、層次感等音響元素都是這次活動眾多音箱的最優表現。當然了,Evidence Master大證據的身價也是最高的。但重點不在這里,以往大家認為丹拿難推,但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僅憑100W就做到了舉重若輕、舒爽服帖。如果拿某些單一的元素來比較,這套組合的中高音音質或許不如Tidal高貴、低頻寬松感也不如Wilson Audio威信,超高頻延伸和光澤感不如Focal,中音的感情不如TAD真切,但Evidence Master大證據所表現的整體素質之高令人挑不出毛病。無論是重播發燒男聲、女聲,那深情的表現令人陶醉,低頻密不透風,各種樂器和Midi效果歷歷在目,一切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的。而重播《Verdi》試試弦樂的質感吧,那像真度幾乎無可挑剔的琴音,就仿若樂手在試音室中演奏,弓弦摩擦的質感、琴腔共鳴的木頭感顯然更為強烈又逼真,甚至連演奏者那弱弱的呼吸聲都歷歷在目,難怪我在聽感筆記上不斷重復寫下一個詞:真實。這套組合重播爆棚的管弦樂也是游刃有余,低頻的力度感和動態擺幅都令人滿意,聲音扎實飽滿、高潮樂段依然從容不迫,樂團的聲部層次與三維立體感都可算出類拔萃。
7、英國TANNOY天朗Westminster Royal西敏寺
TANNOY天朗Prestige貴族系列Westminster Royal皇家西敏寺音箱,是英國天朗貴族系列的旗艦,擁有大型折疊號角低音導向箱體、頂級15英寸低音與2英寸中高音壓縮驅動器同軸揚聲器單元。這對經典音箱的加入純屬一時興起,原本我們憑經驗并沒有對這個搭配有什么期待,甚至已經收拾心情準備去吃晚飯了,但意外收獲就是這樣如期而至,在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的驅動下,Westminster Royal西敏寺的聲音表現竟然一改曾經的認知,真的令人大跌眼鏡。
英國TANNOY天朗的歷史可追朔至上個世紀,即英國倫敦開始使用無線電廣播不久的1926年。Guy R Fountain先生(天朗貴族系列GRF音箱的命名由此而來)采用鉭(Tantalum)和鉛(Lead alloy)兩種金屬發明了可用于充電的整流器,繼而在當時倫敦的DALTON路開設了一間小型工廠來專門加工生產這種整流器,其工廠的命名采用了兩種金屬英文的合并縮寫即TANNOY,從而標志著天朗公司的最早雛型形成。一路的發展讓天朗成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聲學品牌,在二戰后高速發展的輝煌時期,天朗推出了首款同軸喇叭單元,其箱體為號角式,當時的Decca迪卡唱片錄音公司一氣買下了首批產品的6只,從而成為最早使用天朗同軸單元音箱的首位顧客。如今的Westminster Royal的同軸高音單元采用了郁金香型TULIP導波管型號筒式結構。從而能令中高頻離開振膜之后形成一個更加完美的聲波前沿,由此使得中高頻與低頻的結合更趨完美而充分發揮了點聲源的優勢。單元采用了雙波幅式TWIN ROLL懸掛邊,從而使得失真大幅度減小,故能承受更大功率的大動態音頻輸出。音箱內部采用了硬線處理,以減少對內部零件的震動及提供穩定的信號通道,從而使得聲音的播放更加清純完美。采用了加固骨架可有效遏制箱體諧振,其內部接線采用了VDH發燒級線材。
在Kronzilla DX單聲道后級的搭配下,Westminster Royal西敏寺那豐滿厚潤的音色表現,無疑是聆聽古典音樂的最佳選擇之一。以往我們總覺得這對音箱缺乏高低兩端的延伸,動態和細節都不足,甚至想不明白憑什么能夠賣到這么貴,是因為箱體夠大夠看頭嗎?原來這些印象都是錯的!這套搭配下的Westminster Royal西敏寺絕對是一款高素質的音箱,無論音響性的頻寬、動態、密度感、動態和分析力都不輸前面的幾款音箱。重播人聲的像真度非常了得,不僅人聲、氣音活靈活現,就連伴奏的鼓聲、弦樂聲在西敏寺的演繹之下,不僅將英式喇叭獨有的風味表露無遺,而且讓人舍不得換片;西敏寺的中頻不像大多數英國音箱那么柔軟,但與高音銜接得相當流暢,也許與正統英國味濃得化不開的個性略有出入,但將獨有的音樂韻味與現代感作了完美的調和,這套組合在平衡感和音質方面的拿捏堪稱一絕。
這套組合重播的弦樂實在美妙,小提琴演奏時的抑揚頓挫毫不費力地鋪陳出來,中高音干凈利落,甚至能夠感受到演奏家演奏時細微的運弓力度變化,西敏寺就是有這么豐富的音樂細節變化,讓人聽得入迷、聽得興味盎然。同時,西敏寺所呈現的空間感也是龐大,強勁的瞬時反應重播的管樂器極具厚度感,輕松地勾勒出交響樂的激昂感。《The Padstow Lifeboat》這首樂曲龐大的音樂場面,對于任何音響系統而言都是高難度的考驗,西敏寺則是一派輕松,大起大落的音樂動態,呈現精準的音樂力度,弦樂揮灑出一片片開闊的氣勢,而清晰干凈的低頻,則帶動著音樂底層穩固的節奏感。這一曲的考驗中,聆聽西敏寺似乎已經讓人忘卻正在“聽音響”這件事,而是讓情緒完全進入音樂當中,千頭萬緒全部系于音樂的變化當中。
關于世界發燒音響博物館
世界發燒音響博物館創建于2010年5月1日,占地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座落于廣東省陽江市陽東那霍工業園,旁近沿海高速與廣湛高速交界處,交通便利。世界發燒音響博物館被眾人譽為愛樂者的耶路撒冷,發燒友的音響圣地,館內設有視聽室、器材展示廳、精品典藏室、音響雜志閱覽室、休息室等多個功能區域。其中,以視聽室為主,一共13個視聽空間,各個空間按聲學混響原理設計,使用不同的材料,搭配不同器材,為之營造高保真的視聽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