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娛樂方式的多樣化發展,繼迷你KTV之后,一種新的娛樂方式正在悄悄布局。據資料顯示,2016年二級院線市場新增影吧3000家,年增率將達20%,未來3年內,全國將新增1萬家微影院,與此同時,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全國二線城市的私人影院和影吧數量大幅上升。
微影院其實由來已久。上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進軍內地市場應運而生的錄像廳就是微影院的前身。在當時,去錄像廳看港產武俠片成了大批年輕人最潮流的娛樂方式。隨著碟片慢慢取代錄像帶,錄像廳逐漸走向輝煌。但好景不長,到了上世紀90時代后期,家家戶戶開始普及VCD和影碟機,錄像廳生意慘淡,慢慢走向沒落。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重新出發的微影院似乎找到了再次爆發的機會。
多種因素推動微影院遍地開花
蛻變之后的微影院重回大眾視野,火爆背后,離不開四大利好因素。
其一,文化消費差異化凸顯,私人領域意識加重。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像《私人訂制》中的范偉一樣追求個性化,文化消費也逐步向多元化趨勢發展, 其中,私享化趨勢最為明顯。不同于傳統影院模式下影片和時間都固定的規則,微影院可以由消費者自主選擇時間和影片。
同時,微影院提供的個性化包房更是令大多數不喜傳統影院多人觀影環境的消費者趨之若鶩。據了解,國內大多數私人影院會根據不同主題來設計包廂,例如“海賊王”、“火影忍者”等主題的動漫風包廂,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喜好進行消費。雖然目前微影院的觀影效果不盡如人意,但是仍有許多消費者沖著微影院的私密性前去消費。
其二,傳統娛樂式微,新型影院乘虛而入。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消費者需求變得多樣化,大多數以網吧、KTV等為代表的傳統娛樂項目正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一方面,KTV由于線下實體店店鋪租金和人力成本逐漸升高,行業內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而日漸式微,“大歌星”、“錢柜”等第一品牌紛紛面臨歇業潮;另一方面,網吧也由于電腦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逐漸失去魅力,正在面臨轉型或淘汰的艱難抉擇。對消費者而言,空余出來的娛樂時間需要被新的娛樂方式填滿,此時微影院開始乘虛而入。
其三,傳統院線排片跟不上觀影需求的發展。
據《中國電影報》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票房過億的影片達到41部,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部,其中進口影片的排片量一度高過了70%,票房更是占總票房的90%以上。面對進口大片的沖擊,國產影片失去了競爭優勢,逐漸失去了搶占排片和票房的有利機會,微影院這一新陣地成了國產影片背水一戰的最后機會。
此外,我國電影市場飛速發展,真正能夠得到排片并且能公映的每年僅有400部左右,冷門的文藝片更是屈指可數。而且大多數影片即使得到了排片資格,出于資本的偏好,這部分影片的排片量少之又少。除了那些上映之后得到強烈反響引爆市場的幸運兒能夠得到排片加量的特殊待遇之外,剩下那些不被資本看好的影片大多以每日一場的排片量被隱藏在電影市場的洪流中。
但是,隨著電影口味的逐漸細分,消費者對觀影需求方面的要求逐漸增加,以目前傳統影院的排片形式很難滿足部分偏愛冷門影片的消費者,這一部分需求也成了微影院發展的契機。
其四,貼心服務為微影院添燈加彩。
為了增加消費者粘性,提供優質貼心的服務成了微影院運營管理的主要方法。一方面,類比目前24小時運營的行業,KFC滿足了飲食需求,便利店滿足了購物需求,而微影院則滿足消費者不同時段的觀影需求;另一方面,微影院能提供琳瑯滿目的美食,讓消費者在觀影之余也能滿足口腹之欲。此外,有些微影院甚至集觀影、演藝、藝術、閱 讀、文創等服務為一體,一站式娛樂讓消費者倍感貼心。
微影院火爆背后存在揮之不去的亂象
微影院應消費者需求而生,但表面發展一片繁華的微影院實則存在諸多亂象。
其一,非正版片源成行業潛規則。
越來越多的微影院為了吸引消費者,會主打片庫容量大,電影種類豐富的宣傳。大到國內外大片,小到偏門冷劇應有盡有,甚至很多在國內沒有上映的影片都被囊括。更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很多影院的影片都從網上下載,根本沒有正版授權。
即使是宣稱與愛奇藝等線上視頻合作,也僅僅是購買了愛奇藝等視頻的會員,嚴格說來,也只是擁有播放權,而沒有電影版權。對大多數微影院來說,正版版權要價高昂,所以很多微影院無法承擔這筆費用,因此微影院要么是走沒有版權的道路,要么是走下線老片的道路。版權和片庫容量無法兼得,這已成了微影院的行業潛規則,同時也代表了微信影院目前的一大混亂情況。
其二,管理不善,恐成三俗聚集地。
隨著微影院的火爆,加盟的門檻也越來越低,導致更多沒有相關證明的投資人紛紛加入。似乎是繼承了前世錄像廳后期發展的三俗情況,在很多微影院里,軟色情是公開的秘密,通過搜索引擎搜索“微影院”甚至會彈出色情廣告。
一方面,不少微影院會在宣傳中帶有性暗示,有意無意向消費者傳達色情信息,有些微影院會將自己的包房做成賓館房間,甚至會要求某些工作人員對消費者做出曖昧舉動,以此招攬顧客;另一方面,部分微影院的片庫中會存放大量色情暴力影片,加上每個包間私密性都很好,就會誘使很多青少年消費者觀看。目前的大部分微影院似乎成了“真空”地帶,不少業內從業者更是直言“沒人管”。
其三,防護措施缺位,存在全隱患。
據了解,目前市面上開設的部分微影院由于缺乏安全措施,且不少由經營不善的網吧、KTV等改頭換面而成。這些改頭換面的影院并沒有向官方登記或持有合法證照,大多數以咖啡廳、酒店等名義注冊,藏身商業大樓。
根據國家出臺的《公共娛樂場所消防安全管理規定》,類似微影院這種營業場所,在營業前需要向消防、公安部門進行備案。同時,其場所的裝修、布置必須參照消防要求,完成驗收后才能開業經營。但據了解,大部分影院的安全意識都相當淡薄,無論是包廂還是走道都沒有擺放消防設備,為了節省空間,大部分房間距離很近,且通道狹窄,一旦發生火災后果不堪設想。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規范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經營管理工作的通知》、《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等相關政策似乎也承認了微影院的合法地位。
2017年4月21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關于規范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經營管理工作的通知》表示,要設置入口標準、制定設備標準、開展整體摸查、并將逐步發放點播影院和院線的牌照。但就目前來看,雖然《通知》的出臺還談不上嚴管,但行業的門檻已經拔高,再也不是過去一臺投影儀就能開微影院的狀態。
除此之外,大多數品牌連鎖的微影院幾乎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反倒是那些隨意經營的“小作坊”混得風生水起。除了經營費用低之外,“小作坊”的經營底線低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而此次《通知》顯示出了國家對微影院這一新興產業實施嚴格管控的信號。這說明未來微影院不能再野蠻生長,走向正軌后的微影院或許能逐漸擺脫不良的行業印象。與此同時,在與電影公司等版權方達成戰略合作后,微影院也會逐漸成為一支正規軍。
也就是說,未來,在市場的選擇和有關部門的嚴管之下,行業洗牌正在加速進行。屆時,那些沒有牌照、隨意經營的“小作坊”們勢必會被淘汰,隨之而來是退出市場,讓位于正規經營的微影院。而對那些正規的微影院來說,眾多管理辦法的出臺進一步明確了加強自身規范的方向。
相信隨著微影院規范化管理體系的逐步完善和管理力度的加大,經歷了野蠻生長的微影院可以揚長避短,最終成為我國電影二級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迎來一段健康的快速成長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