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傳導耳機,與普通的耳機原理略有不同:普通的聽音設備,不論是小到入耳式耳塞,大到音響系統,都是將聲波傳入人耳,由骨膜帶動三塊聽覺小骨振動,再將振動傳達到耳蝸形成聽覺的神經信號,而骨傳導耳機,則繞過了骨膜與聽骨,直接將振動通過顱骨傳達給耳蝸。
在產品實現上,最大的區別在于骨傳導耳機不需要讓聲音通過耳道傳輸,可以把單元放在耳朵以外,因為不影響聽環境聲,所以往往被跑步、自行車等運動愛好者選用,保證運動過程中同時保持對環境的警覺,保障安全。而除了民用場合以外,專業領域,如安防等,骨傳導耳機也是常用的收音設備,原因同樣是在通話過程中保持對環境的感知。當然也有比較極端的產品,比如最早做全面屏的夏普手機,遠在小米MIX之前就拿出了三面無邊框的Crystal系列,因為頂端沒有耳機聽筒開口,夏普就選擇用骨傳導技術替代手機聽筒的揚聲器。
那么問題來了:骨傳導的原理,相比普通的耳機,音質一定不是優選,那除了上面所說的運動和專業通話,還能用來干什么?——結論是,還有什么你需要保持與現實溝通,又需要聽耳機的場合,骨傳導耳機往往都有意外的驚喜,而這種場合,往往又不需要追求絕佳的聲音素質。
比如:
手游開黑,《王者榮耀》五人黑,全開外放五個人不同聲音場面太亂,塞著耳機又無法溝通,骨傳導耳機是絕配:既不會讓你錯把別人手機里的警報當成你的英雄有危險,也不會連續聽到五個人手機同時響起“我方水晶正在遭受攻擊”,更不會讓你塞著耳機錯過了隊友親口說的團戰指示……
聽歌看電影,但又需要隨時聽有沒有人喊話的,比如在家或辦公室:再也不用擔心領導和“領導”的命令沒有聽到,又可以在不打擾別人的情況下隨心所欲地聽歌看電影;
對音質要求不高的地鐵換乘通勤黨,不會錯過報站等信息,追求音質的地鐵通勤黨會選擇降噪耳機,但安全性會大打折扣;
煲電話粥、視頻聊天等,骨傳導耳機因為不塞耳朵不損聽力,更不會感到悶熱,特別值得嘗試。
諸如此類,這些都是廣告上不會告訴你的潛在加成,只能依靠用戶慢慢挖掘。對于骨傳導耳機廠商來說,想試圖打產品的受眾面,除了運動愛好者,也需要給 普通的消費者一個“這東西不僅僅是概念,而是真的能實現什么剛需”的產品形象。慶幸的是,骨傳導這個產品,它的用戶畫像天然就是外向型的,不論是運動還是娛樂需求,對應的用戶,大多都有愛分享愛曬的張揚個性,骨傳導耳機在跑步圈子里火起來,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我說它還能在手游圈子里小火一下,只是還沒人發現而已。
至于產品,骨傳導耳機基本是一個寡頭壟斷的領域——AfterShokz韶音,基本占領了高端骨傳導運動耳機的市場,特別是在跑步和單車運動愛好者群體中。筆者作為AfterShokz的旗艦產品TREKZTitanium的老用戶,曾經對骨傳導的關注點更多關注在佩戴、漏音甚至音質等硬指標上,但在一年的使用中發現,骨傳導因特殊的產品構成,用途,或者說玩法,才是更有意思的。
前些時候我拿到了AfterShokz新一代的骨傳導耳機BREEZ Titanium,對定位略低端的BREEZ新品,好奇要遠大于期待:
TREKZ是一體設計,BREEZ換用了分體設計,標榜運動的設備這樣做行不行?運動體驗確實略差于TREKZ,但依然合格。
TREKZ曾出現的問題,比如和眼鏡沖突、繞頸佩戴過長的問題解決了嗎?有明顯改善,至少戴眼鏡戴耳機,之間不會打架,繞頸直接貼著發際線下緣走,佩戴較標準版Trekz舒適,但據說Trekz也有個縮短版本適合亞洲人使用。早先的產品,過多考慮國際市場,針對較大頭型設計,導致繞頸長度過長,后頸處頭發、衣物與繞頸耳機有較多沖突,這也是產品選購時,不親身體驗下永遠也不知道這副耳機的尺寸是否適合你的原因之一。
還有什么驚喜?
麥克風比TREKZ好用太多。穩定性和連接便利性一如既往地好。
BREEZ雖然定位低于TREKZ,500元左右售價比TREKZ低了一半,但因為分體式的設計,頭戴部分的壓力反而更輕,連線設計在運動中稍弱,但在上述的特殊用途挖掘時,絲毫不弱于TREKZ——更驚喜的在于通話質量,一體式的耳機,麥克風會放在耳朵位置,盡管可以裝配指向性麥克風,但與直接在頸部的收音相比,通話質量還是弱了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