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浪潮下移動音頻喚醒耳朵讓聲音升值
更新時間:2015-5-19 14:43:54 編輯:溫情 文章來源:音響網 調整文字大小:【
大中小】
[導讀] 現今,互聯網浪潮下,傳統媒體行業受到巨大沖擊,相較而言,廣播媒體,由于汽車消費火爆等因素,成為唯一一個受互聯網沖擊較小的傳統媒體行業,14年行業整體收入達200億元,其中150億元的收入,來自于汽車收聽等垂直領域。
然而,有一個事實擺在眼前,傳統電臺因電波頻段有限且稀有、電臺執照的申請有嚴格限制等原因,走向衰敗已是不可挽回的事情。如今,互聯網產業續接傳統廣播,正重新發掘聲音的價值,市場上已經有不少頗具量級的移動電臺應用涌現。其中,喜馬拉雅FM,作為中國最大的音頻分享平臺,其手機用戶規模已突破1.5億,月活躍用戶達3000萬,成為行業排頭兵。
巧借移動互聯,UGC內容讓聲頻煥發新價值
“我們產品的關鍵詞是‘聽’。洗漱、上下班途中、吃飯,你都可以聽。”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陳小雨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到。
公司另一創始人余建軍,則更愿意將喜馬拉雅FM定義為“聲音媒體”,因為它與傳統電臺存在太多差異:“近年來,電臺是跟著1億多車主重新興盛的,而喜馬拉雅FM則基于數億的智能手機用戶,交互面更大,前景更為廣闊。對于未來發展,我們提出了“新聲活”生態戰略。這是一個串聯整個音頻行業從上游到下游的計劃,從助力自媒體人等聲音創造者有聲創業收聽變現,到聯結出版商打造個性有聲書市場;從發布隨車聽、聽書寶,到制定喜馬拉雅insinde計劃助力科大訊飛、漫步者等打造更人性化的有聲智能硬件;從攜手廣告合作商提出閉屏廣告的概念打造耳朵經濟,到聯合投資人設立專項首個音頻行業基金等等。這每一件事情看似都跨度很大,但實際都是圍繞整個音頻行業,不管是內容的可持續創造、盈利模式的創建、未來生態的形成、都是彼此息息相關,一環連一環。我們希望能以身作則,建立一個新型聲音媒體行業新業態”
在內容創制上,與傳統電臺不同,喜馬拉雅FM的內容,七成由用戶、KOL名人及機構等生產。
”從草根到大咖,可能只有一條聲音的距離。”余建軍曾表示。如今,喜馬拉雅平臺上有超過300萬播主,認證主播5.5萬,名人自媒體入駐達5千余,成為行業內容生產頭牌兵。
打開喜馬拉雅FM,你會發現,在這個典型的“互聯網+”產品上,聲音變得五光十色:UGC產生的個性化電臺、有聲小說、相聲段子、睡前故事、新聞資訊、音樂、養生、歷史人文、社會財經……這些由百萬主播創作的聲音內容超千萬條,每日更新過萬,讓喜馬拉雅坐實了用戶內容雙第一的行業領先地位。正因這海量的內容集聚,使用戶群覆蓋更為廣闊,典型的代表就有名嘴羅振宇的《羅輯思維》欄目,單期節目收聽量就在60萬次以上。
曾在西安做講解員的采采,如今是喜馬拉雅FM的當紅主播。“我們做后臺監控,發現她的節目完聽率特別好,沒想到一推就火了。”陳小雨表示,不過半年多時間,其的節目總收聽量就已經過億,預計未來一年,她的收入將達百萬元級。
隨著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碎片時間越來越多,聽書成為不少人的選擇。目前,喜馬拉雅把超過200位暢銷作家的作品改編成了有聲書,個中包括路遙、嚴歌苓、張嘉佳、鄭淵潔、蔡駿等。“我們不單推圖書語音版,而且與配音演員、廣播劇制作團體合作,制作能讓人聽上癮、聽過癮的有聲讀物。”余建軍說。
而相比喜馬拉雅,其他移動電臺在內容生產方面稍顯力有不逮。蜻蜓FM注于傳統電臺的網絡直播,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似乎只是充當著一個搬運工的角色;荔枝FM主要倚重于UGC模式,但這種依靠用戶生成內容的模式顯然在內容的質量與深度及方向把控方面會有所欠缺;考拉FM則主要依靠自制,在內容數量與質量上存在著明顯的瓶頸。
尊重聲音的“個性”與把關人角色齊頭并進
當下,互聯網音頻創業項目層出不窮,喜馬拉雅FM之所以能成為當下中國最大的音頻分享平臺,陳小雨認為,得益于尊重聲音自己的“性格”。
就喜馬拉雅FM來說,在形式上,人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微博結構”,即當你關注感興趣的內容后,就可將其變成一個私人定制電臺。但這背后存在風險——音頻的使用成本高于文字,文字微博內容可一掃而過,但音頻往往聽完才知道,可時間成本已然發生。為規避內容質量風險,喜馬拉雅FM采用“+V認證”模式,成為內容把關的關鍵。
在所有人都能創建個人電臺的原則下,實行認證制度,若未經認證,除非專門關注,普通用戶并不能收到。陳小雨介紹:因此,用戶聽到和被推薦的,一般都是經過認證“+V”的好聲音,這樣就保證了公共內容的質量,不至于讓喜馬拉雅變成語音微博。
“完全的語音微博模式活不下來,因為它忘記了聲音使用的成本,沒替用戶著想。”陳小雨說,說到底,用戶才是第一位。
移動電臺成投資新熱,開辟音頻行業“升值”藍海
“互聯網+”與音頻行業碰撞出的巨大潛能,使網絡音頻行業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新焦點。據小編從投資人采集到的數據顯示,目前,喜馬拉雅完成B輪5000萬美元融資,估值達2億美元,為行業之最。而另外一批移動電臺應用,包括蜻蜓FM、荔枝FM、考拉FM等,也相繼完成自己千萬美元量級的融資。“音頻的真正價值才剛剛開啟,我們已經清晰看到這個產業爆發在即。”陳小雨說。
陳小雨坦承,之所以取名為“喜馬拉雅FM”,其實隱藏著一點野心。以世界上流域最廣的河流亞馬遜和寶藏發現者阿里巴巴命名的企業均成了巨型的電商平臺,那么以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命名的我們將成為什么?成果讓人值得期待。當然,這也是其天使投資人、證大集團董事長戴志康的看好喜馬拉雅FM的所在。在戴志康看來,互聯網的本質就是去中介、去機構化。“過去,都是先有產品再去找消費者。現在變成消費者選擇什么就生產什么。電臺也是一樣。”
“所有產業的興衰,其實都跟著人的生活走。”陳小雨說,“人什么時候需要音頻來承載信息?其實就是在人在移動時、在碎片時間的狀態下,這是個全新的產業空間。”
“舉個例子,眼睛被占用的‘看’,你知道會有多少分解嗎?你可以看電視,這是視頻行業;你可以看文字,這是圖書行業;你可以玩游戲,這是游戲行業……但占據人1/3時間的‘聽’,只有音頻。”陳小雨分析道。
可以預期,未來音頻可能為大家帶來全新的生活方式。陳小雨分析,生活中,聲音也可以無處不在。“不僅僅是手機,音箱、娃娃、家居擺設,都可以成為聲音的載體。因此,一些產業空間越來越小的傳統制造業產品,都可以成為語音交互信息的載體。”
在陳小雨看來,一個產業的爆發,一定是因為它能改變人們的生活,“并不是我們重新創造了聲音的價值,其價值本來就在那兒,只是喜馬拉雅通過努力,把聲音的價值挖掘、呈現了出來。”
一個產業的勃興,還少不了龍頭企業的帶領革新,喜馬拉雅能否成為網絡音頻行業的BAT,引領這個行業更為良性的發展,這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音響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網友評論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