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平的電視舞美設計,貫穿了“文革”結束直至今天的40年間。這40年,正是中國電視業真正走向成熟并迅速發展的時期。從這個意義上說,丁力平是非常幸運的,時代造就了他,給予了他寶貴的歷史性機遇,而他也以自己異常的勤奮與突出的成就回饋了這個時代。
在“技”、“藝”、“道”之間的游走
我國著名舞臺美術教育家、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周本義認為,丁力平的電視舞美設計打通了“技”、“藝”、“道”之間的界限,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設計風格。
丁力平也曾這樣總結自己的舞美設計體系:在設計中,首先要考慮的是構架定位問題,包括怎樣使設計符合主題要求氛圍,以及與場地場景的關聯協調。其次是對基調的定位,包括空間和空間尺寸的把握,以及對整體造型適用度的判斷。再次是造型的基礎構成問題。最后是設計中的形式體現問題,由風格的表現、層次的分布以及細節的變化等一系列問題構成。
在準確把握主題的前提下,設計師還必須將抽象的主題“物化”為直觀的、個性化的主題元素,并進一步創造出生動而富有視覺美感的舞臺藝術形象。對于設計師來說,這是較之于主題的提煉更關鍵的一步,也更加體現出設計師的核心價值。
在善于把握演出主題和準確提取主題元素的基礎上,丁力平的電視舞美設計總是具有一股濃郁的書卷氣,可稱之為“雅”。這在快餐式文化流行,乃至商業氣息較重的電視界是十分難得的,甚至引領出中國電視舞美設計領域的一種美學風格。
丁力平電視舞美設計之“雅”,首先在于他總能以簡潔、凝練、大氣的設計手法整合其提煉出的主題元素,以合理有序的內在邏輯將這些元素演繹得恰到好處,避免“雜”、“亂”、“滿”而引起的視點的混亂與分散;其次,還在于他的整體風格趨向于清新雋永。整體來看,丁力平幾乎很少使用濃烈艷麗的色塊,這與中國南方地域的視覺傳統以及海派文化的氣質高度契合。這種“雅”營造了舞臺環境的空靈之感,既確立了演出空間的基本格調,同時也便于其他的舞美元素在其間發揮,作用就相當于繪畫中的“留白”。燈光、視頻等舞美元素在這樣的整體格局中,有了更大的表現空間而不顯得“亂”與“滿”。在這方面,丁力平大學時代的燈光設計專業背景恐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傳統與現代——天平的兩端
丁力平雖然自幼生長在上海這樣一座國際化程度頗高的現代大都市里,卻是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懷有強烈興趣的設計師、藝術家,很多設計作品也都與中華文化密切相關。這些作品有的是直接弘揚中華文化傳統的,如:受到朱镕基同志稱贊的2014年上海新春京劇晚會。有的雖然不直接以此為主題,但在由中國主辦、面向世界的各類大型活動中,也時常需要鮮明地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元素符號,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式、閉幕式等。
中國傳統元素固然有強大的生命力以及民族文化心理上的深厚積淀,但是亦不可否認,這些在歷史中形成的審美元素有相當一部分在現代生活中已顯得過于繁雜,有的還留有比較明顯的農業文明氣息。因此,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運用,丁力平往往不是直接地照搬照拿照用,它們既是他的靈感源泉,又是他的“改造”對象。也就是說,丁力平在嫻熟地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時候,同樣對它們在線條、質感、細節等方面進行了精心設計,讓傳統符號在保留其文化內涵的前提下,更具現代靈氣,使其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融入于現代都市生活。
“無所不用其極”的啟示
丁力平何以在電視舞美設計領域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是什么支撐了他的事業成功,他給青年電視舞美人才的培養帶來怎樣的啟示,都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第一個啟示是,丁力平具有深厚的藝術人文素養,特別是相當扎實的繪畫功底。丁力平認為,同樣是繪畫,戲劇學院學生與美院學生還是有所不同的。二者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如果說美院學生的繪畫追求的是觀念表達和美術技巧的話,戲劇學院學生所進行的繪畫活動,則更注重啟發空間想象力,強化空間把控力。這一點與舞美設計所特別強調的空間構成能力不謀而合,也可以看作是丁力平在電視舞美設計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個啟示是,正如周本義教授所言,丁力平的設計有一種“無所不用其極”的境界。所謂“無所不用其極”,就是敢于并善于通過各種形式、方法、手段來實現自己的設計構想,只要能用的皆可以用,沒有束縛與限制。無所不用其極,是創造的極致化追求,也是創造的極致化表現,標志著對某種事物的創造已進入了充分自由的境界。丁力平的“無所不用其極”,十分重要的一點正表現在他對于各種材料材質的極度熟悉,能夠清楚地知道什么樣的材料材質可以用來實施自己的創意并達到理想的效果。近年來,他的設計作品中較多地使用了陽光板、金屬條、不銹鋼等材料,因為它們更有利于體現丁力平所青睞的現代線條,也產生了不少令人稱道的效果。
第三個啟示是,丁力平對于相關專業學科具有濃厚的興趣及探究的欲求。興趣永遠都是最好的老師。據丁力平本人介紹,他對于建筑學懷有強烈的興趣。建筑設計與舞美設計在淵源上是最為接近的,因為二者從根本上說都是對于空間的規劃與演繹。丁力平認為自己因對建筑抱有興趣,所以對構架問題一直比較敏感,也從建筑中汲取了很多創作靈感。丁力平的設計作品總令人感覺在舞臺上“站”得住、“立”得穩,有強大的定力和氣場,對觀眾的視覺能形成引導性效應,這恐怕都得益于建筑學對他長期以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來源:《上海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