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新嘗試”即這款新推出的APP——“藝徐匯”。11月11日,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舉辦了第二屆“藝徐匯”演藝產品交流會暨民營院團展演活動,擁有大量優質民營院團資源的徐匯區推出了20余家劇團的40余個展演節目,搭建起一個超過100個展臺的交易平臺,迎接來自上海市以及江浙一帶專程趕來的民營院團,聞風而至的還有許多來自劇場、區縣文化館的劇目“購買方”。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交流會推出了這款乘著“互聯網”的東風、助力民營院團走向市場的APP,讓參會者感到新奇。“我們試想一下這樣的場景,企業要做品牌宣傳,需要設計魔術、舞蹈等節目串場;在家庭聚會或給老人祝壽時,想為長輩獻上他們喜愛的京劇……能在一個平臺上瀏覽和預約百姓所需節目,按照既定的時間讓藝術工作者上門演出,這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APP技術支持方——上海聚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運營總經理張蓬的介紹令人耳目一新。
掃一掃會場顯眼處的二維碼,隨即出現在手機上的“藝徐匯”一經打開,一句“來一場只屬于你的演出”醒目可見。“這便是這款APP的核心理念。”孫峰告訴記者,APP平臺打通了買賣雙方,充分實現個人或企業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通過頁面上種類豐富、價格不等的推薦節目,用戶可隨手實現市場資源的廣泛瀏覽、節目的線上觀看和下單訂購。
哪些節目首先得到了關注?對此,孫峰表示:“據我們統計,形式新穎的節目最受歡迎,比如安可藝術團旗下有一個擅長演唱中國歌曲的外國歌手團,在線上看完演出視頻的不少用戶表現出對他們的青睞。其次,符合市民口味的節目也受到歡迎,比如不少文化館為附近居民點了越劇、京劇等有深厚群眾基礎的藝術形式。”
公共文化產品的“私人定制”還不止APP頁面上所呈現的程度。“頁面上做的只是初選,我們接到訂單以后,還會進一步電話溝通,仔細了解買方的演出場合、企業文化、場地規格等,然后商討人員配置、節目風格……”據孫峰介紹,這種“客服”模式在一段時間的實踐摸索后,會逐漸歸類總結,然后細化成在軟件中可勾選的“選項”。
徐匯區文化局負責人表示,目前在這款APP的運作中,徐匯區文化局負責內容準入的審核和全程監督,同時指派運營方負責內容設計和“客服”服務,另有技術方提供全部軟件支撐。“對于我們而言,現在更清楚市場‘長什么樣了’。”一位民營院團負責人表示。曾經的演交會沒有展示平臺,只能在會場里貼貼廣告、午餐時送送名片。后來,有了“現場展演”的直觀推廣機會,但畢竟時間和容量有限。如今,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交易會輻射力成倍增長。
從辦文化到管文化,當民營院團遭遇市場考驗,政府部門的角色要如何轉變?徐匯區文化局局長李明毅表示,這正是他持續思考的問題。今年初,徐匯區在江浙滬兩省一市第二十二屆演出業務洽談會暨第八屆長三角國際演出項目交易會上首推“藝徐匯”專場,引起極大反響,獲得了“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設創新項目”,半年多之后,又跟進舉辦了第二個專場。
一年兩屆,在李明毅看來,無論是效率、影響,還是作為文化主管部門對民營院團所給予的扶持力度,都還遠遠不夠。談及“藝徐匯”APP的探索,他表示:“我們將過去一年一次、兩次的交易會,轉型為全年365天的展示交易平臺,轉型為對文化類社會組織‘買、配、送’一體化的資源整合平臺,就是要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更好地實現與百姓文化需求的對接。在平臺上,我們的社會組織可以將演出演藝等產品進行統一展示、比較、鑒別,讓它們爭奇斗艷、公平競爭,從而打破長期以來文化類社會組織對政府的過度依賴,以此激發市場活力,既增強文化類社會組織向市場求資源、求生存的獨立發展能力,又為政府扶持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和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