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qs868"><source id="qs868"></source></li>
    <li id="qs868"><input id="qs868"></input></li>
  • <li id="qs868"><input id="qs868"></input></li>
    服務熱線:400-6787-160
    音響網(Audio160.com) > 行業資訊 > 音響信息(專業音響) > 九所音樂院校齊聚北京共謀民族音樂發展
    九所音樂院校齊聚北京共謀民族音樂發展
    更新時間:2015-10-19 11:31:12 編輯:溫情 文章來源:音響網 調整文字大小:【
    [導讀] 名師講座、傳統民間音樂展演、專場音樂會……日前,中央音樂學院首屆中國民族音樂節落下帷幕。這是一次集中國民族器樂創作、教學成果展演與學術交流于一體的民族音樂盛會,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國內九大音樂院校的專家、學者及師生代表齊聚北京,以民族音樂演奏、教學、創作、理論研究為主題,對近年來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創新及學術成果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音樂院校的集體整合

      本次民族音樂節秉承學術求正、藝術求真的專業精神,以音樂會、傳統民間音樂展演、主題講座三大板塊為主要內容,不僅有新加坡華樂團藝術總監葉聰執棒的開幕式音樂會,也有以拉弦、彈撥專業教研室為單位的專場音樂會,其中多部原創作品在本次音樂節首次亮相。

      據了解,為了在音樂節中能更好地展現中國民族音樂在新的歷史時期多元交融的格局與文化繁榮的新風尚,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全體師生籌備了近半年的時間。“這是中央音樂學院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涉及專業最多的綜合性民族音樂節,旨在推動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促進民族音樂的教學、表演、理論、創作等多方面的交流,希望以求同存異、開放包容的胸懷在學院與院團之間、專業與業余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開展多維的交流與對話。”本屆音樂節藝術總監、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于紅梅表示。

      音樂節期間,來自九大音樂院校的部分師生合作帶來的器樂合奏《良宵》、《光明行》,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唐俊喬表示,看到九大音樂學院的師生們同臺演出非常感動,希望未來各大音樂院校能多開展這樣的活動,不僅是中央音樂學院,其他省市、地方的音樂學院也應該多組織這樣的綜合性活動。

      “這次活動為國內各個院校的民族音樂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開放、多元的交流平臺。”本次音樂節音樂總監、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章紅艷表示,這次音樂節基本涵蓋了所有民族音樂專業的內容,不僅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也讓很多教師、學生從中體會到中國音樂的根在哪里。民樂人需要集合,需要團結,這樣中國民族音樂未來的發展才會更有希望。

      學術講座探討民樂特色

      高端學術系列講座是此次音樂節的亮點,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琵琶名家劉德海,中阮演奏家劉星,作曲家李濱揚、周煜國分別從民族音樂的審美價值,琵琶的演奏技巧拓展,民樂創作等角度為觀眾授課,并與民樂師生、愛好者進行互動交流。此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傳承人吳文光、“江南絲竹”傳承人沈鳳泉也分別以“琴樂述作及其相關”“江南絲竹傳統樂曲旋律音的功能”為主題與觀眾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民樂隊既要在編制、規模、和聲等作曲技法方面借鑒西洋音樂形式,又要保持中國民族音樂特色,對此應該如何定位?”在李濱揚的講座《走向“系統化”——對民族音樂創作、教學及演奏之現狀與發展的點滴思考》的交流環節中,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田再勵如是提問。“民族樂器的聲音本身就具有中國特色。委約西方作曲家來創作中國民樂作品的嘗試,目前來看效果并不理想,這說明只有熟悉民樂,充分挖掘民族樂器的潛能與文化內涵,才能創作出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的作品。”李濱揚回答,從創作實踐看,中國民族器樂種類豐富,已經運用于專業音樂創作的還十分有限,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從教學與演奏實踐看,作曲家、演奏家都要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底,建議民樂系為學生開設國學課程。

      周煜國也談到,作曲是一個自然的由實踐和感性轉化而來的過程,音樂靈感往往由心而起,作曲的各種技巧是工具,真正動人的是作品本身帶給人心靈的震撼和撫慰。回顧自己這些年的創作,他發現思維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返璞歸真”。

      記者了解,來聽講座的多為從事民族音樂教育的工作者和民樂相關專業的學生。“這樣集中聽多位大師授課,機會非常難得,對自己今后的教學有很大幫助。”一位民族音樂教師告訴記者,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已經在課堂上得到專家的指點,很有收獲。

      引導青少年接觸民樂

      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的經典藝術,然而隨著流行音樂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面臨危機。特別是青少年,他們往往更喜歡動感十足的流行樂。對于這個問題,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管弦樂團副團長欒冬表示,青少年喜歡流行音樂,很大原因是因為它通俗易懂。所以目前這種現狀與青少年缺乏相應的傳統文化知識、不理解傳統民族音樂產生的背景有一定關系。“民族音樂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民族音樂,可以激發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求知欲,讓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想去了解書法、國畫、棋藝等傳統文化知識。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也應多接觸傳統文化,把對民族音樂的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欒冬建議。

      “民族音樂是與大自然相通的,在山水之間捕捉音樂元素,讓孩子了解自然,認識生命。”中國音樂家協會竹笛學會秘書長王華告訴記者,民族音樂的學習對自己的影響很大,除了掌握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更多的是通過與前輩、老師的交流過程中,對中國文化,甚至是一些曾經不能理解的古詩詞句、古代人物故事,都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音樂特級教師張志耀表示,民族音樂也許在市場化、商業化中面臨著危機,但是在中小學教育的這個層面,多年來一直受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美育教育一直是這些年來的重點,而音樂則是主要的表達方式,尤其是民族音樂,在中小學音樂課中占的比例很高。如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們也著重的引導、培養、推薦民族精品音樂,培養孩子們對民族音樂的興趣。他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可與語文或歷史課組合,系統地把傳統文化立體地教授給孩子。

     網友評論
     編輯推薦
    • 弘揚行業文化傳遞正能量走進北京太平寶迪
    • 見證美國Peavey百威與埃威姆簽署合作協議
    • 奧雷與經典同在打造天籟之音引爆演出市場
    • TFAT SDT Speaker藍牙音箱3S評測專題
    • KV2 Audio:音頻行業的先行者
    • 走進FBT  享受原汁原味的意大利之聲
    • QSC:從功放制造商到音頻解決方案專家
    • 六十八年風雨歷程 成就sennheiser傳奇之聲
    音響人物
    設為首頁 | 商務信息 | 音響資訊 | 本站動態 | 付款方式 | 關于音響網 | 網站地圖 | 網站RSS | 友情鏈接
    本站網絡實名:音響網 國際域名:www.bxg-tj.com 版權所有.1999-2015 深圳中投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郵箱:web@audio160.com  電話:0755-26751199(十二線) 傳真:0755-86024577
    在線客服: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江| 宜川县| 西畴县| 麟游县| 娄底市| 藁城市| 赣榆县| 呼伦贝尔市| 句容市| 兰西县| 沈丘县| 武安市| 叶城县| 佳木斯市| 澳门| 全南县| 即墨市| 德化县| 桃源县| 松原市| 凤庆县| 邛崃市| 奉化市| 温州市| 尉犁县| 广饶县| 漠河县| 基隆市| 龙州县| 昌邑市| 叶城县| 阳泉市| 新竹县| 金秀| 嘉兴市| 鱼台县| 黑水县| 马龙县| 荔浦县| 正安县| 聂拉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