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中國第一棒”美譽的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特邀指揮陳燮陽,帶領重慶交響樂團,為市民獻上10余首中國經典交響樂作品,并與觀眾進行互動。
“交響樂有6個部門,人數最多的是弦樂器隊伍,弦樂器又分小提琴、中提琴……”演出開始時,身穿黑色燕尾服的指揮陳燮陽變身老師,親切地向臺下觀眾介紹起交響樂隊的組成。在他的指示下,交響樂的各個組成隊伍分別站起來,將手中的樂器介紹給觀眾。
“我常被問到如何欣賞交響樂,其實交響樂很通俗,今晚的曲目大家都能聽懂。”在介紹完樂隊后,陳燮陽向觀眾深鞠一躬,帶領重慶交響樂團為市民獻上了《紅旗頌》、《春節序曲》、《春天的故事》等耳熟能詳的中國交響樂作品。知名作曲家傅庚辰、杜鳴心也受邀來到現場,與市民一同賞析。演出中,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選段《快樂的女戰士》、《軍民聯歡》以及以重慶紅巖故事為題材的二胡協奏曲《紅梅隨想》等曲目,時而激蕩,時而悠揚,讓觀眾大呼過癮。
指揮家陳燮陽在中國交響樂經典名曲賞析音樂會現場
作為一種舶來藝術,交響樂如何說中國話?如何讓人聽得懂?10月15日,有著“中國第一棒”美譽的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特邀指揮陳燮陽來渝獻演,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給出自己的答案——融入民族音樂,大膽創新。
“中國交響樂的起步還是比較早的,尤其是1949年以后,中央樂團(現為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成立,各地的樂團也相繼成立,但我覺得,國內交響樂團演奏中國作品還很不夠。”陳燮陽說,把民族樂融入交響樂,不僅更“接地氣”,也讓交響樂的表現更豐富。
1998年春節,陳燮陽指揮下的中央民族樂團在奧地利首次將二胡、琵琶、嗩吶、古箏、笛子等中國民族樂器介紹給歐洲觀眾,拉開了維也納金色大廳“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的序幕。他還曾把京劇里的鑼、鈸等打擊樂器加入到了交響樂里,讓維也納金色大廳新年音樂會返場的必演曲目——《拉德斯基進行曲》有了濃濃的中國味。“傳統民樂的獨特韻味很難言說。”陳燮陽說,比起單純的西方樂曲,中國音樂更具多樣性。
如果說,在交響樂中加入民族音樂可以拉近高雅藝術與觀眾的距離,那么對年輕觀眾而言,加入流行元素,則是一種可行的嘗試。為此,陳燮陽曾在幾年前親自改編周杰倫的《菊花臺》,使二胡、大提琴二重奏與管弦樂交融,讓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與當代流行音樂的元素合二為一。該作品亮相后,獲得極高評價。談到此次改編,陳燮陽稱,“交響樂需要年輕觀眾參與,加入流行音樂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除了大膽創新,陳燮陽還談到,培養優秀的指揮也是讓交響樂走進人心的關鍵。“指揮是樂團的靈魂人物,可惜,缺乏優秀指揮人才,是全國交響樂團的通病。”陳燮陽說,一個優秀的指揮對觀眾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在音樂界,由于要求嚴格,指揮的淘汰率相當高。他建議,院團應該多花時間來培養年輕的指揮,樹立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