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揚聲器技術是擴聲系統設計和性能的主要限制因素。傳感器必須遵循熱力學的所有規則,于是總會出現一些問題,不僅電能轉化為聲能的效率不高,并且在轉換的過程中還會有明顯的失真。
幾年前,一位在美國華盛頓研究減振裝置的國外學者發現,現在所使用的動態揚聲器驅動技術與100年的動態驅動技術基本相同,都是相同的原則。也就是說,揚聲器誕生這么久以來,人們一直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研發革命性的產品,只是在處于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細化的狀態中。
事實上,揚聲器技術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已經有了根本上的改變。
內部裝置的改進
第一個顯著的改變是箱體的設計。當設計師掌握了聲學特性后,揚聲器的設計便能利用各種優勢,弱化各種驅動程序的弱點。分頻器如法炮制,變得越來越復雜。
接著一個重大的改變就是主動式設計。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Meyer Sound和其他一些先驅在放大器、分頻器、機柜和驅動器之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系統,這是第一個正真意義上的進步。
第三,線陣列革命。以L-ACOUSTICS為代表的企業在線陣列的研發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進一步改變了揚聲器性能。當然,線陣列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應用場合。自線陣列誕生以來,它為無數流動演出減輕了負荷,同時能提供高品質的聲音。
第四,90年代末,舞臺麥克風效果發生了改變。首先是入耳式監聽系統的引進大大降低了舞臺音量水平,改善信噪比,在直播階段可容納麥克風甚至冷凝器的部署。其次是,改進揚聲器設計意味著好的麥克風不再局限于工作室,可以在舞臺上讓觀眾聽到比較清晰的聲音。
DSP的誕生
數字信號處理技術是新一代揚聲器所要利用的關鍵技術之一。20世紀90年代中期,EAW的Dave Gunness設計了KF900揚聲器系統,這是通過DSP控制大型揚聲器系統的第一次嘗試。最具代表性的產品是Martin的MLA線陣,每個驅動器都匹配了專屬的信號處理線,MLA線陣不僅聲音很響,它還提供了驚人的覆蓋控制能力。EAW的Anya揚聲器系統的DSP效果也同樣令人驚嘆。
這些是目前最現代化的揚聲器系統,擁有更少的失真,更好的控制模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先進。換句話表達就是“像大演播室監聽器的聲音”。
標志性聲音的處理
幾十年來,音頻公司選擇的混音臺和揚聲器系統運行之間有一定的關聯。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不熟悉揚聲器產生聲音的方式,觀眾不僅能接收到各頻段的聲音,也能接收到混音臺標志性的聲音和揚聲器不可分割那部分聲音。
針對揚聲器這種特定現象的解決方式反應了設計師的喜好,有人強調“中音段覆蓋”,有人推崇“線性相位”,更有人考慮到效率問題。于是,這便成為我們為什么選擇這個產品的原因之一。現在,由于一些新的設計理念,標志性的聲音不再是選擇揚聲器的關鍵因素,人們還要考慮供電、重量、索具等等問題。目前最新機型的聲音是中性的,以至于標志性的聲音不再是權衡揚聲器的主要因素。
我們可以期待,揚聲器技術的發展會變得更好,更低的失真度,更多的覆蓋控制,可能會更小,更輕,更高效。
|